我國甘薯淀粉加工業及其產業化急待解決的問題與建議
作者:肖利貞(河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所,河南鄭州 450002)
摘要:分析了我國甘薯淀粉加工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市場前景,及其淀粉、粉絲加工的工藝、技術和設備。通過甘薯產業化實踐提出: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加工企業大型化,實現甘薯產業一體化經營;以優質甘薯高淀粉品種為基礎,建立無公害食品及綠色食品優質甘薯原料生產基地;以科技創新為先行,采用先進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加強精深加工、無廢料淀粉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及綜合利用研究,提高甘薯加工附加值;以節能、減排和綜合利用為目標,搞好排污治理,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嚴格監控產品質量,以誠信求發展,加強市場信息的網絡建設,開拓產品的銷售市場;建立及健全行業標準與技術規范等建議。
關鍵詞:甘薯,淀粉加工業,產業化,前景,問題,建議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是我國重要的高產穩產、耐干旱、耐瘠簿、適應性廣,營養豐富,用途多,即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及新型能源用塊根作物。我國是世界更大的甘薯生產國家,近五年甘薯種植面積平均為500萬hm2左右,占世界甘薯種植面積的54.0%,年平均產量約1.05 億噸,占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1.8%,其總產量在國內居第四位,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馬代夫,2011)。甘薯營養豐富,除含有大量淀粉外,甘薯還含有重要保健、抗癌和防治疾病功能的粘液蛋白、脫氫表雄酮、準女性激素等物質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可溶性糖、蛋白質、脂肪等。發達國家把甘薯視為營養豐富、齊全,養分平衡而完全的保健食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加工業的發展,甘薯正以其特有的經濟價值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甘薯的消費己由糧食和飼料,轉變成為重要的食品、化工等工業原料,并逐步向效益型經濟作物轉變,甘薯加工更主要的產品仍為淀粉,淀粉加工的次產品主要為粉絲。甘薯食品加工業除以上加工產品外,我國以甘薯為原料還可以加工成甘薯全粉、色素及多種休閑食品,如沙琪瑪、薯脯、薯棗、薯條等。淀粉加工可大幅度增加產值,但是,污染問題突出。甘薯全粉復水后具有新鮮甘薯的營養、風味和口感,儲藏期長,加工過程中用水少,無廢料,產品用途廣,在油炸制品、焙烤制品、松餅、面類制品、餡餅、早餐食品、嬰兒食品等領域均可應用。薯脯加工利潤空間較小,生產一些高檔的食品,滿足較高層次人
員和出口創匯的需要。花青素提取利潤空間大,市場容易飽和。甘薯更有成為新型能源作物的趨勢[1]。正逐步向綜合利用及商品化方向發展。如何根據各地區特點發展甘薯加工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已成為甘薯種植業進一步發展和促進薯農增產增收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1.甘薯淀粉的特性及其應用
甘薯是富含淀粉的塊根作物,甘薯品種一般含淀粉15%~20%左右,有些高淀粉品種的淀
粉含量高達28%以上。據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1994年)對790份甘薯資源的分析以干物質計,粗淀粉含量37.6%~77.8%。亞洲蔬菜研究和發展中心(1992)對1600份甘薯資源進行分析,甘薯干物率為12.74%~41.2%,淀粉含量(占干基)為44.59%~78.02%,Bradbury和Holloway(1988)對5個南太平洋國家的164個甘薯品種進行分析,鮮薯淀粉含量5.3%-28.4%,平均20.1%[2、3]。甘薯淀粉同谷類(小麥、玉米)淀粉相比,其獨有的特性[4]:⑴甘薯淀粉具有高黏性, 它比一般谷物類淀粉黏性高得多,薯類淀粉顆粒比其他的淀粉顆粒要大得多,其分子結構上支鏈淀粉含量較高(80%以上)、糊化后粘度較高,具有較好的彈性,加工成的甘薯粉絲(條)韌性強,耐煮、筋、軟、口感好、透明度均比玉米、小麥粉條好;⑵甘薯淀粉具有高成膜性,聚合度高;(3) 甘薯淀粉口味特別溫和, 基本無刺激, 它不像玉米淀粉、小麥淀粉那樣具有典型的谷物口味。甘薯淀粉以其獨有的特性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輕工、化工、能源、紡織等十多個行業。食品加工中利用甘薯淀粉可直接加工成粉條(絲)、方便粉絲、粉皮、涼粉等食品,其韌性口感均優于谷類淀粉食品。淀粉在其它食品加工中的應用對其品質改善,具有明顯的作用。甘薯淀粉的精深加工產品,如變性淀粉、檸檬酸、乙酸、味精等。在更廣闊的領域和行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甘薯淀粉類加工業現狀
2.1 甘薯淀粉加工原料 我國甘薯淀粉加工原料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加工淀粉的原料主要是薯干,近20多年由于薯干原料極缺,作為深加工的原料主要是鮮薯。我國甘薯淀粉加工區以北方薯區為主,淀粉加工原料主要品種:除"徐薯18"外,種植面積較大還有:商薯19、徐薯22、冀薯98等。近幾年各大薯區選育的高淀粉品種還有:川薯34、萬薯34、濟薯15號、豫薯7號、豫薯13號、皖蘇31、徐薯25、鄂薯6號、金山291、廣薯87、漯徐薯8號等,更新選育的有 徐薯27(特高產、抗"糖化"、高抗根腐病)、西城薯007(高產穩產、淀粉含量高、抗逆性強)和鄭紅22(高淀粉、高抗莖線蟲病、抗根腐病)正向淀粉加工區推廣應用。
2.2淀粉加工工藝與加工技術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的時期,廣大農村選用中小型機具、結合"酸漿"工藝、發展淀粉加工。機械逐漸替代了手工,加工的水平也不斷提高,使加工的效率大幅提高,如農村淀粉加工專業戶,己采用了半機械代的成套淀粉設備,由過去每小時幾百千克,已發展到每小時處理鮮薯3~5噸甚至10噸;大、中型甘薯淀企業采用全機械化淀粉生產線與先進技術,日產淀粉達60~80噸,而且淀粉收率達85%以上。現代化大型甘薯淀粉生產線日產量高達100噸,工藝先進實現了電控、自控薯類淀粉生產,在加工質量、加工水平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2.3培養一批淀粉類加工龍頭企業 目前,我國甘薯淀粉類加工業已有幾十家大中型淀粉企業,以全機械化生產,己生產出質量較好的精制淀粉、粉條(絲)、方便粉絲等。國內甘薯淀粉及淀粉制品行業己培養出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如山東柳絮集團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天豫薯業有限公司、四川光友薯業有限公司、四川白家食品有限公司、江蘇連云港金五食品有限公司、連云港泰同淀粉有限公司、安徽舒城大海淀粉公司、河南和寨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河南漯河銘富實業有限公司等,其中山東省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綜合生產能力7.2萬噸,柳絮牌淀粉年產5萬噸,年出口韓國、美國、日本等國3萬噸以上,粉絲年生產2萬噸以上,出口近2萬噸。2009年,山東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5.5億元,利稅1.3億元,出口創匯3900萬美元。產品己通過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并建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甘薯基地2000hm2,原料基地面積達1萬hm2。被農業部確認為國家大二型企業。
2.4 淀粉加工帶動甘薯生產發展和薯農致富 我國北方薯區以淀粉加工業發展更為迅猛,廣大農村選用中小型機具較多,在淀粉加工集中薯區,己出現一批以專業合作社聯戶建成的粗淀粉加工及粉條專業廠, 2010年,從河南、山東各地農村淀粉專業加工廠農民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河北省盧龍縣,河南省的禹州、汝陽、社旗,山東省的泗水、臨沂、平陰,安徽省泗縣、臨泉縣,江蘇東海縣等,鮮薯加工成淀粉的轉化率在70%~85%,帶動了廣大薯農致富和甘薯產業發展。
"中國甘薯之鄉"——河北省盧龍縣是我國北方甘薯產業化典范,據全縣甘薯面積1.66萬hm2,淀粉加工比例占95%以上。甘薯加工龍頭企業9個,年銷售額達到3.6891億元,凈利潤達2520萬元,帶動農戶63000戶。
安徽泗縣是農業部命名的第二個"甘薯之鄉",全縣共種植甘薯2.33萬hm2,甘薯淀粉加工業己成為主導產業 。以大路口鄉甘薯種植面積達4000 hm2, 70%的鮮薯加工成淀粉出售,全鄉有淀粉、粉絲加工廠100多個,甘薯產業的收入占種植業收入的90%,占農業總收人的40%,同時甘薯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
江蘇省東海縣種植甘薯1.33萬hm2~1.66萬hm2,全縣建有4個大型淀粉加工廠,年加工淀粉能力為6萬t,主要是出口韓國干淀粉,可消化9600hm2的甘薯。
3甘薯淀粉加工經濟效益及其市埸前景
3.1甘薯淀粉加工經濟效益
3.1.1 農戶粗淀粉加工經濟效益 河南、山東各地農村以粗淀粉生產為主,淀粉專業加工廠的農民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綜合分析看出;以農民加工粗淀粉專業廠,以每小時加工處理鮮薯5-5.5噸的生產規模(設備投資4-5萬元,建沉淀池約2-3萬元,)為例,2009年前幾年,生產1噸干粗淀粉,需原料(品種"商薯19"鮮薯淀粉率20-22%)鮮薯5.5-6噸,價值3000-3200元,干粗淀粉出廠價3600-3800元/噸,加上薯渣,增值效率50%左右,加工1噸干粗淀粉,可獲凈利500-600元,日加工8-10小時可獲利約5000元。 2010年,雖然噸淀粉原料(鮮薯5.5-6.0 t,3800-4200元),較上年超出900元;而粗淀粉價恪(5800-6000元/ t),較上年超出高達2200元/噸,)可獲凈利1000元/t以上。平均每加工1千克鮮薯可獲利0.15-0.20元,以每小時加工10噸鮮薯能力計算,每日加工10個小時,生產干淀粉20噸,預計每日獲凈利15000-20000元。生產10-14天可收回設備投資。一季加工30-40天,可獲利45一60萬元。
3.1.2企業全機械化精制淀粉加工經濟效益 大型全機械化精制淀粉加工企業,以每小時加工處理鮮薯10-12噸(生產2噸干精淀粉)的生產規模(設備投資約200萬元左右,土建投資60萬元左右)計算,生產1噸精制淀粉(2009年前,內銷價4200-4600 元/t,出口價600--650美元/t),內銷可獲凈利800-1000元。一天生產24小時,日產精制干淀粉40噸,可獲凈利潤3.5-4萬元,一年加工150天(含粗淀粉凈化100天),生產精制淀粉6000噸,可獲利500-600萬元。大型全機械化精制淀粉加工企業,經濟效益更為明顯,如山東泗水的"利豐食品"和"河南天豫薯業"甘薯淀粉出口每噸價600多美元,折合人民幣5300元,純利潤1100元/ 噸左右;甘薯粉絲出口價每噸1100美元,折合人民幣7000元,利潤2500元 /噸。2010年,雖然噸淀粉原料(鮮薯5.5-6.0t,4000-4200元),較上年超出1000元;而精淀粉價恪(7000-7800元/t),較上年超出高達2500元/噸,)生產1噸精制淀粉可可獲凈利1500元/t左右。大型全機械化精制淀粉加工企業(日產精制干淀粉80-100t),一年加工150-200天(含凈化精制100-140天)約生產精制淀粉15000噸,可獲凈利1500-2000萬元。
3.2淀粉及其制品深加工業的市場前景 我國甘薯淀粉及其制品深加工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國內市埸需要量很大,尤其,西北、西南各省區甘薯淀粉制品不僅需求量價大,而且價格高出我國北部的30%-50%,有更大的價格優勢。國際市埸可觀,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韓國等,因甘薯生產機械化程度差,目前甘薯栽培面積壓縮到相當于60年代的5%。人均消費2-6千克,現特別強調其保健功能和優質鮮食用途,甘薯及其加工產品主要靠進口。據報導,韓國生產甘薯淀粉成本約為進口價的2倍,銷售價為進口價的3倍,粉條也是如此。出口價格優勢非常明顯。韓國、美國每年消費的甘薯淀粉有40%依靠進口,我國是世界更大的甘薯生產國,也是甘薯淀粉及其制品更大的出口國。僅山東泗水利豐食品公司(中韓合資)一家年產甘薯淀粉達5萬噸,韓國主要制作粉絲。
甘薯淀粉及其制品國內市場價,甘薯淀粉制品如精制粉絲、粉皮、直條水晶粉絲、方便粉絲,2011年國內市場出廠價每噸分別為11000-12000元、12000-13000元、13000-14000元、16000-17000元,市場需求量很大。精制甘薯粉絲、粉皮、直條水晶粉絲、方便粉絲,每噸價格分別為10000-11000元、12000-13000元、14000-15000元、16000-18000元,市場需求量很大。據專家分析預測,在今后幾年內我國薯類淀粉需求量將以每年平均16%的速度遞增[7],由此看出從國內市埸到國際市埸看,甘薯淀粉加工產業市場前景廣闊。
4.淀粉加工業急待解決的問題
4.1. 無龍頭企業帶動,缺資金,生產規模小,能耗大,效益低 廣大農村多為小型機具、小規模,能耗大,資源浪費突出,效益低。一些地方缺少統一規則,形不成規模。由于農戶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差,如水、電、路等不配套,限制了新技術、新設備的引入。
.4..2. 缺加工原料,無甘薯生產基地, 加工周期短,企業經濟效益低。 由于加工企業無原料甘薯生產基地, 又缺少甘薯高淀粉優質品種,鮮薯出粉率低僅15%~18%。加上切曬薯干量極少,則造成加工原料供應期短,如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大企業,年生產時間不到兩個月,甘薯加工周期短,企業經濟效益低。
4.3. 加工工藝、技術、設備落后、淀粉粉條質量差 由于中、小型淀粉加工企業生產工藝、技術、設備落后,淀粉易氧化褐變。淀粉提取率低,僅70%左右,造成資源嚴重浪費。淀粉及淀粉制品質量差,白度低,灰分、雜質含量高。粉絲(條)缺名牌,缺包裝,粉條筋力差,不衛生,隨意增加化工添加劑,有害物質鋁元素和SO2等嚴重超標。更缺少營養型、保健型、精制高檔型的產品,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和國內超級市場,價格偏低,效益差。
4.4.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 細胞液富含多種維生素、蛋白質、礦物營養,薯渣含有淀粉、果膠、膳食纖維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大企業處理薯渣難,資源浪費嚴重。
4.5.廢水治理難度大,環境污染嚴重,缺乏有效的污水處理辦法 由于規模小、生產周期短,用水量大, 廢水治理難度大,環境污染嚴重。每生產1噸淀粉就要產生15~20立方米的廢水,淀粉廢水中主要含淀粉、蛋白質、多酚類、淀粉酶、脂肪和糖類等。淀粉加工的廢水不經處理進行排放,會造成環境有機污染。一般淀粉加工的廢水COD(化學需氧量)值在每升8 000~30 000毫克,BOD(生化需氧量)值在每升5 000~20000毫升,SS(懸浮物)值在每升3000~5 000毫升,pH 4~6,屬酸性濃度度廢水。化學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越多,水體中有機物含量過高可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當水中溶解氧消耗殆盡時,水質則腐敗變臭,導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至死亡。目前中國約有大中淀粉廠300多家,共產生淀粉廢水l 600萬m3,如將該廢水直接排放到環境水體中,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淀粉加工不能以犧牲環保為代價,不搞排污治理,甘薯淀粉加工將沒有出路。如何經濟有效、安全排放淀粉加工廢水,已成為當前我國中小型淀粉加工企業的當務之急。
4.6,淀粉質量標準不適應市埸的需要 甘薯淀粉加工行業,原有的甘薯淀粉原料及產品質量標準不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亟待修改新的國家標準。
4.7銷售市埸和營銷信息不通暢 農戶銷售淀粉、粉條缺少營銷組織和正確渠道、信息不通,銷售難。
5.甘薯淀粉類產業化實踐與建議
5.1 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加工企業大型化,實現甘薯產業一體化經營
從各地甘薯產業化實踐[14、15]成功經驗看出:由于生產加工規模小,工業化先進科技應用難,生產加工浪費水電和人工,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大,造成資源浪費嚴重,嚴重制約了甘薯產業化的發展速度。因此,淀粉加工企業要向大型化發展。建議各地政府部門積極培養并支持"龍頭"企業的成長和壯大。甘薯加工"龍頭"企業應具有"大、高、強、多"等四個特點:"大"是企業生產規模要大,"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實行專業化、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高"是指企業要有一個具有自我創新精神且掌握高科技的團隊,科技水平高,產品科技術含量高。"強"是指企業信譽力強、輻射力強、企業帶動力強。"多"是指研發多種名優產品和多層次開發利用,充分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開展多層次綜合開發利用。企業要依托科技進步,培養人才、引進人才,重視科技團隊建沒,企業要與科技、高校、生產等部門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甘薯新品種、加工新技術的應用;不斷科技創新,使企業做到做大、做強。
公司始終要堅持走帶動農民致富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始終把基地建設當作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來抓,把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由市場帶生產、生產促供應、供應促基地、基地帶農戶,實行原料就地加工生產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公司與薯農簽訂鮮薯或粗淀粉保護價購銷合同,以高于市場價收購,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共同承擔市場風險,激發農民種薯積極性,使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5.2 以優質甘薯高淀粉品種為基礎,建立無公害食品及綠色食品優質甘薯原料生產基地
生產基地的生產者與經銷者應特別重視甘薯及其加工制品的衛生安全性與質量標準,為防止農產品污染,要從原料生產抓起,根據環境污染的現狀,做到選擇好產地,實行生產基地化;選用適宜當地生態條件的優質高淀粉品種,實行良種區域化和實施無公害食品及綠色食品優質甘薯生產技術規程[5、6、7] ,實行生產技術標準化、規范化。還要抓住甘薯收獲季節,發揮薯區原料充足和農民勞力優勢,建立粗淀粉生產基地,把大量鮮薯加工成粗淀粉,可為企業周年凈化精制淀粉提供充足和精制淀粉加工原料。
5.2.1選擇適宜甘薯生長的生產基地 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應符合"無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產地環境條件(NY 5332-2006)"的規定(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規定,實行基地化。
5.2.2選擇適宜當地生態環境條件的抗污染、抗病蟲的優質高淀粉品種淀粉加工專用品種:選用適宜當地生態條件的優質高淀粉品種,實行良種區域化。選用脫毒甘薯良種是取得甘薯高產、高效的前提。 "脫毒甘薯"指的是通過組培技術得到的植株,并經過嚴格的病毒檢測、確認不帶有某些病毒的甘薯及其在無蚜蟲條件和無病源土壤繁育的后代。甘薯脫毒技術是生物技術、病毒學技術和良種繁育技術有機結合的產物。脫毒原種一般可增產15%~30%,并對其外觀、商品性還有所改善。因此,要根據當地栽培生態條件,選用抗災、抗病、優質、高產、高效的甘薯淀粉加工型脫毒原種、1級種或2級脫毒良種。
5.2.3不同薯區淀粉加工用的適宜品種:
5.2.3.1北方薯區選:商薯19、徐薯22、商薯9號;重根腐病地選用高抗根腐病的品種:脫毒徐薯18、商薯19、豫薯13、商薯7號等;夏薯及高肥地輕病區選:廣薯87、徐薯32(徐食5)、及秦薯5號;黑斑病區選:秦薯5號、冀薯98、洛薯10號等;多病區選:漯薯10號、徐薯25等.
5.2.3.2長江中下游薯區選:徐薯22、西成薯007、心香、鄂薯9號、川薯217、渝蘇8號、商薯19等;
5.2.3.3南方薯區選:桂粉2號、廣薯421、金山208等;
5.2.4.不同病區選用的適宜淀粉型品種:
5.2.4.1在無病、一般肥力薯區,選高淀粉品種:徐薯22、心香、豫薯7號及其它抗病等品種;
5.2.4.2在輕根腐病、莖線蟲病薯區,選抗根腐病、莖線蟲病品種:商薯19、商薯9號、鄭紅22、洛薯10號、豫薯13、蘇薯9號等品種;
5.2.4.3在高水肥地、輕病區選短蔓耐肥品種:徐薯32(徐食5)、秦薯5號和徐薯27等品種;。
5.2.4.4在重根腐病薯區選用高抗根腐病品種:徐薯18、濟薯15、商薯19;徐薯25、豫薯13、商薯7號、蘇薯9號、及徐薯27(徐25-2)等品種;
5.2.4.5在重莖線蟲病病薯區,選高抗至抗莖線蟲病品種:漯薯10號、鄭紅22、豫薯13、漯徐薯8號等品種;。
5.2.4.6在黑斑病薯區, 選抗黑斑病淀粉型及淀粉兼食用型黑斑病品種:
秦薯5號、漯薯10號、冀薯98、渝蘇151 (淀粉兼食用型,抗黑斑病); 徐薯28、和西成薯007、南薯99等品種;
5.2.4.7在薯瘟病區選用抗薯瘟病品種:廣薯87、湘農黃、皖蘇61、湘薯75-55
5.2.4.8在蔓割病區選用高抗蔓割病品種:蘇薯12號、農大6-2、洛薯10號、商薯6號、冀薯71、 金山208);
建議甘薯育種單位,育種目標突出:三"高"、 三"抗"。 三"高"即高淀粉、高粘度及高產;三"抗"即抗"糖化"、抗"褐變"及抗病。甘薯高淀粉育種要重視加工品質研究。通過育種途徑能解決淀粉粘度、白度和"糖化"等問題,加快高淀粉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高淀粉質量和效益。以優質甘薯高淀粉品種為基礎,建立無公害優質甘薯原料生產基地,實行基地化、良種區域化。
5.2.5 實行切實可行的無公害食品及綠色食品優質甘薯生產技術規程 嚴格按照無公害甘薯的衛生、質量標準,執行無公害食品(或綠色食品)有關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淮則,實行生產技術標準化、規范化。包括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重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學肥料等科學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控以農業防治為主的農業措施、物理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巧妙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藥的綜合防治措施,保證標準得以實現。做到"環環相接、步步檢查、潔凈到底,保證質量"。
5.3. 以科技創新為先行,采用先進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以質量求效益、求生存
重視科技人才培養,保護知識產權,加大科技投入,采用先進的甘薯淀粉、淀粉制品生產工藝、裝備和技術等[7、8、9、10]。,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質量和檔次。以質量求效益,精細加工提高產品質量,實現淀粉、淀粉制品標準化、優質化、安全衛生、方便快餐化、營養保健系列化。產品爭創名牌,只有高質量,才能獲得高效益。
5.3.1農村專業加工粗淀粉廠及大型精制淀粉企業粗淀粉生產基地粗淀粉生產。
⑴選用高效節能"SDT"型10噸級淀粉成套設備(帶電機110千瓦和電器控制系統約18萬元),其中國家發明專利技術:磨切破碎機,(配動力58千瓦,,每小時破碎鮮紅薯10噸):由初磨切機和過細破碎機兩部分組成,初磨切機配動力13千瓦,可直接將薯塊初破碎成米粒大小的顆粒,再由過細磨切機磨切成薯糊,配動力45千瓦。以上兩種成套淀粉設備淀粉提取率、淀粉分離率均高、,較兩條5.0噸級成套淀粉設備,節約電能30%以上,節水30%左右,節省土地、節省大量人力(除漿酸發酵工序外,全部機械加工過程只需要1人開鏟車上料,1人電控操作),大大降低了生產費用。
⑵選用 "高產節能經濟型" 10噸級成套淀粉設備,每小時加工鮮紅薯10噸,具有3大突出特點:兩級清詵、兩級破碎、兩級分離)。實現了高產、高效,淀粉提取率高、漿渣分離率高,淀粉含沙量低,比較經濟實用(帶電機120千瓦和電器控制系統約15萬元)。該設備總計配動力120千瓦,工藝先進、機組緊湊、高產節能,淀粉提取率高、漿渣分離率高,經濟實用。
5.3.2現代化淀粉生產。 采用具國內領先水平的現代化環保節約型甘薯加工裝備與電控、自控薯類加工技術[7],該技術突出特點是:節能、產量高(每小時處理甘薯10-25t,還可以增加到30t以上/h,日產淀粉50-100t)、淀粉的提取率高(達90%)、淀粉質量達到國家行業工業用淀粉優質標準,用水少(每噸甘薯耗水1.8-2噸)、操作人員少(每班12-14人)。工藝先進性表現為:系統連續化生產(采用自動控制,連續生產加工,周期大大縮短)、全封閉管道式生產(全封閉的加工系統防褐變)、自動清洗(全面清洗、使細菌難以滋生)、自動包裝、簡易的安裝方式和全新的電控自控系統(符合IEC國際標準)。
5.3.3大、中型粉絲機械生產流水線生產。選用大型班產10t專業粉絲機械流水線和中型班產5t專業粉絲機械流水線[7],其包括上料、篩選,打糊、和面機、真空和面、漏絲、蒸汽電鍋煮粉、兩次冷卻、自動切條、自動扒條、穿桿等全部機械(中型海陽專業粉絲生產流水線,產量:每小時生產粉絲600-800kg,班產5-6t,功率45千瓦左右;大型連云港專業粉絲生產流水線,產量:每小時生產粉絲1000-1500kg,班產10t左右,功率60千瓦左右)。再加上后續工序包括:冷凍、解冰、烘干、干粉絲切斷,即包裝成品。采用"三無"放心粉條新工藝,即無明礬、無硫熏、無日曬,粉絲(條)衛生、干凈、精白、純正、晶瑩透明、韌性強。
5.3.4現代化直條粉絲與方便粉絲生產線生產,現代化直條粉絲生產線可選用"粉絲粉條和粉帶自動化生產線"、 "無粘連粉絲粉條米線及直條碗裝自動生產線"、"FS3直條粉絲自動生產線"。"無粘連粉絲粉條米線及直條碗裝自動生產線"其工藝流程:淀粉→和粉→成型→老化→冷凍→二次老化→(方便粉絲自動制碗裝粉)→烘干(直條粉絲→剪切)為成品。大型"無粘連粉絲米線自動生產線"(日產分6噸、10噸兩種規格)由六大系統、剪切機和自動控制八大部分組成。其功能為:從原料進機經過合粉、成型、冷凍、疏散、老化、烘干、剪切,達到干產品包裝。實現:不用疏散劑,徹底疏散;一機多用,產品多元;低溫成熟,耐煮柔軟;干凈衛生,不加任何添加劑;不受氣候影響,生產常年化。方便粉絲生產選用"KSI型即食紅薯粉絲生產線"或"ISN型薯類淀粉方便粉絲生產線"。
5.4 加強精深加工、無廢料淀粉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及綜合利用研究,提高甘薯加工附一加值
目前,國內的多數甘薯淀粉生產企業仍以提取甘薯中的淀粉為唯一目標。采用傳統的單一加工方法,產品單一,附加值低,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環境。國外,專業從事馬鈴薯淀粉加工的荷蘭尼沃巴公司己研制出了"馬鈴薯淀粉加工無廢料工藝",在提取馬鈴薯中淀粉的同時,回收馬鈴 薯中的纖維、蛋白、有機質濃縮成液態肥料。據何勝生[11]以甘薯為原料,采用綜合加工利用的研究,開發出甘薯淀粉、甘薯膳食纖維奶粉、甘薯保健飲料三種產品,使甘薯的利用率高達90%,大大提高了甘薯加工的經濟效益。建議農機科研單位及淀粉設備制造廠加強甘薯綜合利用、淀粉精深加工無廢料生產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究。淀粉加工重視節水措施,改進甘薯破碎技術,建議采用榨汁技術。重視甘薯薯渣在食品加工中應用價值,改進薯渣的干燥工藝,提高薯渣的衛生質量[9]。以節能減排為主攻目標,將從甘薯廢液廢渣中提取提取蛋白質及功能物質(果膠、膳食纖維、黃銅類、花青素、胡蘿卜素等)的提取技術,實現工業化生產。充分利用甘薯資源,減少廢棄物排放,促使把我國的甘薯資源優勢盡快地轉變為經濟優勢,使甘薯淀粉加工業保持可持續發展。
5.5以節能、減排和綜合利用為目標,搞好排污治理,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
甘薯淀粉生產廢水主要來源于洗滌、 細胞液分離、 篩分等工藝過程。這些廢水含有一定的有機污染物 ,如蛋白質、 淀粉、 糖類等 ,另外還含有一些的揮發酸、 灰分等。如不經治理直接排放 ,將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淀粉加工的廢水必須經過處理才能向環境排放,以節能(降低能耗)、減排(減少廢棄物排放)和綜合利用為目標,淀粉企業要做好淀粉廢水處理與副產物綜合利用工作。淀粉廢水處理的方法[12、13]有氣浮處理法、絮凝沉淀處理法、生物處理法(UASB—SBR法、SR-UASB-CASS法、生物塘法、光合細菌處理法簡稱PSB)。小型淀粉企業和農戶廢水消化處理可采取減排法、蓄納降解法,土地吸納直接澆灌法。做好淀粉廢水處理與副產物綜合利用,走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鮮甘薯洗滌水主要含有泥砂等有機物 ,經多級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回用去洗薯工段 ,沉淀物定期清理用作肥料。細胞液含有機物較多 ,經四效真空濃縮器濃縮至 35 %~40 %的濃縮液 ,可作為飼料原料或直接作為噴灑肥料。蒸發的冷凝液 ,經處理后有作工藝水。這是更先進的廢水處理方法 ,幾乎達到零排放 ,但能耗高[ 9]。要真正解決企業目前的現狀,實現甘薯淀粉加工綜合利用目標,還需從分析導致加工現狀的原因,改進加工工藝,切實提高甘薯淀粉加工廢液和廢渣的質量入手。
5.6,嚴格監控產品質量,以誠信求發展,加強市場信息的網絡建設,開拓產品的銷售市場
重承諾,守信用,以誠信求發展。公司以品牌催生市場,公司始終堅持重質量、守誠信的經營理念,堅持以健康的食品和一流的服務回報社會,通過品牌經營的手段不斷增加產品的市場份額。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牢記"顧客是企業生命的源泉,質量是企業發展的保證,質量第一是企業的職責,顧客滿意是的企業的追求"的指導思想。不斷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統一質量標準,產品質量嚴格監控,不合格產品嚴防出廠,嚴格執行國家衛生和質量標準。通過在省內外擴大連鎖經營、發展超市和代銷業務,形成了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銷售網絡體系,企業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加強銷售市場體系,組織精干銷售隊伍,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對產品擴大宣傳,健全國內銷,售網絡,培育好國內、國際市場。,通過互聯網,增加信息發布量和接收量,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擴大產品市場和對外甘薯經濟貿易。并培養一支專業銷售隊伍和農民銷售隊伍。組建專業合作社或農民協會、質檢組織及批發市場,建立以集貿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為依托,以銷售網點為骨架,外地銷售網絡為窗口的市場體系。抓住市場機遇,提高薯業產品的品牌效應和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不斷加速甘薯產業化進程。
5.7建立及健全行業標準與技術規范
目前,甘薯淀粉執行的甘薯淀粉質量標準仍是80年代制定的,很不適應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嚴重影響甘薯淀粉食品生產和銷售。因此,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水平,制定出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甘薯(原料)和各類加工產品的國家衛生、質量標準。
參考文獻
[1]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 ,謝逸平,李強.中國甘薯育種與產業化,甘薯育種與甘薯產業發展.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3—10
[2] 陸淑韻,劉慶昌,李惟基.甘薯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3] 張立明,王慶美,王蔭墀.甘薯的主要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J].雜糧作物,2003,23(3):162~
166
[4]王彥波.紅薯加工與利用新技術新趨勢[J].糧食科技與經濟,2004(5):44~45
[5] 肖利貞,趙云娥,楊國紅,侯利霞.甘薯高產高效專家談[M].河南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97
[6] 陳紹平,林美鶯.南方甘薯優質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4,24(4):223~224
[7]王裕欣,肖利貞,楊國紅,程澤強,歐行奇,王自力等. 甘薯產業化經營[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9
[8] 肖利貞.王裕欣..薯類淀粉制品實用加工技術[M]. 河南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0
[9]孫艷麗,李慶鵬,孫君茂..鮮甘薯淀粉加工工藝現狀分析及其建議,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9,04;2527
[10]蔣蘊珍,朱小兵..鮮甘薯精制淀粉工業化生產技術,糧食與食品工業 2003/ 2:35-36,46
[11]何勝生.甘薯綜合加工的工藝研究. 中國甘薯育種與產業化,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276—279
[12]李 生,李 健,邵振卿,褚 彬.利用氣浮-UASB-SBR工藝處理紅薯淀粉廢水.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2006(05)0083-03
[13]沈連峰,王 謙等.淀粉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4)
[14] 牛若峰.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8
[15]陳貴良. 四川甘薯食品加工的產業化模式探討. 中國甘薯育種與產業化,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5,299—301

關注我們